公司动态

中超裁判争议升级!主裁 VAR 连续两轮 消失,足协误判认定引连锁反应


在中超第 14 轮浙江队与上海海港的焦点战中,一次争议判罚彻底改变了比赛走向,更引发了裁判体系的信任危机。当值主裁判王竞和 VAR 裁判张雷因错误取消浙江外援弗兰克的补时绝平进球,导致两人连续两轮(第 15、16 轮)从裁判名单中 "消失",这一戏剧性转折让中超裁判管理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。

一、争议判罚:VAR 越权介入改写比赛结果

6 月 16 日晚的杭州黄龙体育中心,浙江队在两球落后的情况下发起绝地反击。替补登场的陶强龙在第 80 分钟扳回一球,补时阶段弗兰克接李提香角球头球破门,主裁判王竞最初判定进球有效,浙江球员已开始庆祝。然而,VAR 裁判张雷突然介入,王竞在观看回放后改判进球无效,理由是陶强龙在角球开出前对海港球员李帅有轻微身体接触。尽管浙江队最终凭借弗兰克的读秒头球 2-2 绝平,但这一判罚引发了轩然大波。

赛后,浙江队第一时间向中国足协申诉。6 月 19 日,足协发布裁判评议结果,明确认定 VAR 介入错误 —— 陶强龙的犯规发生在角球未开出的死球阶段,不属于 VAR 可介入的 "进攻发展阶段",主裁判改判属于规则适用错误。这意味着,弗兰克的进球本应有效,浙江队本可 3-2 逆转获胜,但 VAR 的越权介入生生 "偷" 走了本应到手的 2 分。

leyu·乐鱼官网

二、裁判 "消失":停赛疑云与管理乱象

争议判罚后,王竞和张雷连续两轮未出现在中超裁判名单中。第 15 轮和第 16 轮的裁判选派表中,两人的名字彻底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注册地为辽宁的同名 "张雷" 担任比赛监督,这一操作被外界质疑为 "掩耳盗铃"。尽管足协未正式宣布停赛,但媒体普遍认为两人已遭内部禁赛,这一处罚力度远超以往对误判的处理。

更值得玩味的是,裁判名单中出现的同名不同人现象,暴露出足协裁判管理的混乱。张雷作为国内知名裁判,此前因职业裁判计划停滞曾赴国外学习,此次 "消失" 更被解读为对误判的变相追责。而王竞作为资深主裁,其执法风格素来以严格著称,此次失误或与其过度依赖 VAR 有关。

三、连锁反应:联赛公平性与裁判权威受挑战

此次事件对联赛格局产生直接影响。若弗兰克的进球有效,浙江队本可全取 3 分,积分将跃升至第 8 位;而海港队则可能因这场失利退出争冠行列。最终的 2-2 平局让海港保住 1 分,继续紧追领头羊,而浙江队则错失缩小积分差距的良机。

裁判公信力的崩塌更为深远。VAR 本应是纠错工具,却在此次事件中成为制造争议的源头。国际足联明确规定 VAR 仅介入 "清晰明显的错判",但此次 VAR 越权干预死球阶段的轻微接触,被专家批评为 "技术绑架判罚"。更严重的是,足协对裁判的内部处罚缺乏透明度,"消失" 式处理引发外界对裁判管理黑箱操作的质疑。

四、历史镜鉴:中超裁判争议的恶性循环

这并非中超首次因裁判问题引发轩然大波。2023 赛季,山东泰山与上海海港的比赛中,费莱尼的头球破门因 "体毛级越位" 被取消,主裁判王哲随后 "消失" 多轮。2025 年河南与泰山的比赛中,VAR 在 8 分钟内两次改判,导致比赛支离破碎,主裁判顾春含同样遭到舆论声讨。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中超裁判体系的深层问题:规则理解偏差、VAR 使用不规范、管理缺乏透明度。

中超裁判争议升级!主裁 VAR 连续两轮 消失,足协误判认定引连锁反应

值得注意的是,海港队近年来多次在争议判罚中 "受益"。2024 年与梅州客家的补赛中,海港队因裁判误判保住 3 分;此次浙江队的误判同样让海港避免失利,这种 "巧合" 加剧了外界对裁判公正性的质疑。

五、改革之困:职业化之路任重道远

中超裁判问题的根源在于职业化进程的停滞。2019 年启动的职业裁判计划因内部人事变动夭折,马宁、傅明等国际级裁判回归兼职身份,张雷则因学历提升和国际赛事任务淡出国内联赛。裁判培训体系的滞后,导致裁判员对 VAR 规则的理解停留在表面,无法应对复杂比赛场景。

此次事件后,足协虽宣布加强裁判培训,但具体措施尚未公布。专家建议,引入国际裁判参与关键战执法、建立裁判申诉公开机制、利用 AI 辅助判罚等,或能提升判罚准确性。然而,这些改革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,短期内难以见效。

结语

当主裁和 VAR 裁判在争议后 "消失",中超再次暴露了裁判体系的脆弱性。弗兰克的进球被吹掉的不仅是比分,更是球迷对公平竞赛的信任。如何让裁判真正成为比赛的 "隐形人",而不是争议的焦点,将考验中国足协的智慧与决心。或许,唯有打破利益藩篱,建立透明、专业的裁判管理体系,才能让中超告别 "裁判主导" 的荒诞戏码。